据新华社报道,应中方邀请,26位外国领导人将出席九三阅兵重大活动,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,足迹遍布亚欧非美四大陆,中国的好友遍布天下。
其中分量级嘉宾,无疑是排名最前的几位,尤其是在中方公布的名单的第一位,俄罗斯总统普京。
对于已经执政二十多年的普京来说,这次访华的规格之高,堪称史无前例。
俄罗斯方面称,普京总统这次出访,史无前例,也是一次“世纪之行”。
普京此次访华的三个“前所未有”第一个“第一”,是创纪录的停留时长。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,普京此次访华从8月31日开启,至9月3日结束,全程共四天。对常年保持紧凑外交节奏的普京而言,四天的国外行程堪称“奢侈”。
要知道,在8月15日他前往美国阿拉斯加的行程中,仅停留不到48小时,即便是此前访问欧洲重要盟友,停留时间也多控制在2-3天。更关键的是,这四天里,普京并非只参与九三阅兵一项活动,还需出席上合组织峰会,与20多国领导人进行多边互动,同时与中方开展多轮双边会谈。如此密集且长时间的安排,足以说明此次访华在俄罗斯外交议程中的优先级。
展开剩余78%第二个“第一”,是超乎寻常的筹备力度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访华前的记者会上,曾多次强调“此次访问正在进行积极筹备”,甚至透露中俄双方已就会谈议题进行多轮预沟通。这种公开提及“筹备细节”的表述,在普京过往的外交行程中并不常见。
而此次主动释放“积极筹备”的信号,传递出两个关键信息:
一方面,中俄此次要谈的不是“礼节性话题”,而是涉及双方核心利益的战略议题;另一方面,俄罗斯希望通过这种“透明化”的筹备,向外界传递对中俄关系的重视,普京此次来中国,是带着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政治决心,绝非“走过场”。
第三个“第一”,是近乎“政府总动员”的随行阵容。据俄罗斯学界及媒体披露,此次跟随普京访华的人员名单中,涵盖了俄罗斯联邦政府几乎所有实权部门负责人。这种“全内阁级”的随行规模,在普京执政20多年来的出访历史中,是首次出现。对比此前阿拉斯加之行,当时普京仅带了5位核心幕僚,且行程安排多由美方主导。
中俄关系为何要锚定世界格局中心若将8月普京的阿拉斯加之行与此次访华对比,便能清晰看到俄罗斯外交战略的重心所在,特朗普调解俄乌冲突的有目的性会晤,会谈内容多集中在战争层面;而后者则是中俄关系的“奠基之旅”,目标是将两国合作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,让中俄关系成为稳定世界格局的“压舱石”。
很多人会问,中俄关系已经足够紧密,为何还要专门进行“奠基”?
答案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中。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美西方便不断试图将中俄捆绑为“战略对手”,不仅在国际舆论中渲染“中俄军事同盟”的虚假论调,还通过单边制裁、技术封锁等手段,试图迫使中国与俄罗斯“切割”。
美国国务院在2023年发布的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》中,更是明确将中国定义为“唯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能力的竞争者”,将俄罗斯称为“严重威胁”,并把“利用中俄关系中的潜在分歧”列为核心战略目标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俄需要用更明确的行动,向世界展示双方的战略互信。此次普京访华,绝非简单的“签几个协议、发表一份联合声明”,而是要通过多领域、深层次的合作,构建起“非军事同盟却胜似同盟”的协作新格局。
笔者认为,中俄此次“奠基之旅”的核心意义,在于打破了美西方对“大国关系”的固有认知,大国之间并非只有“对抗”一条路,也可以通过平等协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
任何挑拨中俄关系都没有好果子吃,中俄关系坚如磐石早在2019年,美西方便开始炒作“中俄威胁论”,试图在国际社会孤立中俄。但五年过去,美西方的种种手段不仅未能撕裂中俄关系,反而让两国的合作更加紧密。
事实胜于雄辩:2023年,中俄双边贸易额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逆势增长26.3%,达到2400亿美元;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中,80%以上是机电产品、汽车、电子产品等民用物资。
美西方挑拨失败的根本原因,在于他们误判了中俄关系的基础。中俄关系不是基于“短期利益”的权宜之计,而是建立在“相互尊重、平等互利、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”原则之上的战略伙伴关系。
例如,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等问题上,俄罗斯始终坚定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,从未在国际场合发表过任何不利于中国的言论;而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乌克兰问题、北约东扩问题上,中国也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,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。
此次普京访华,不仅是俄罗斯给中国的一颗“定心丸”,更是中俄向世界的一次庄严宣告: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,无论美西方如何挑拨离间,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都将坚如磐石,不会动摇。
那些试图通过挑拨中俄关系来维护自身霸权的国家,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最后,笔者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此次普京访华的意义:它不仅是一次“世纪之行”,更是中俄关系“新征程”的起点。
在未来的岁月里,中俄将继续携手同行,为世界的和平、发展与繁荣贡献更多“中俄力量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