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产西安】:
“你们家子在楼道堆的东西都快堵门了,我家老人上下楼得侧身走,太不方便了!”
“这是装修剩的材料,没地方放才临时堆这儿,公摊面积咋就不能用?”
近日,西咸新区钓台街道白马河路社区的“白马河畔・议事廊”里,两户居民因楼道堆物问题争执不下。这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,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、物业和邻居们“拉家常”式的沟通中顺利化解。这正是基层治理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理念在社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。
从“剑拔弩张”到“握手言和”
议事长廊有妙招
“大家先消消气,喝杯茶慢慢说,事情总能找到解决办法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孟路一边给双方递水,一边拉开了当天的议事调解序幕。
展开剩余76%事情要从一周前说起。3号楼居民王师傅因装修后剩余材料没处放,便将纸箱、木板堆在了楼道拐角,邻居张阿姨家有位80岁老人,每天上下楼都得侧身通过,几次沟通无果后,两家口角争执逐渐升级,甚至差点动起手。
“楼道是大家的‘生命通道’,堆这么多东西,确实不安全。”张阿姨率先开口。“我也知道不妥,但我家是小户型,装修垃圾总不能堆进屋里,也是没办法才放楼道的。”王师傅皱着眉,语气里满是无奈。
随后,楼长、物业经理、热心居民代表也纷纷加入讨论,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。社区调解员趁机拿出《消防法》和《社区公共区域管理公约》,递到大家面前:“咱们先看看规定,再聊聊咋解决王师傅的储物难题,好不好?”
经过1个多小时“唠嗑式”协商,终于达成共识:物业先腾出一间临时储物间存放装修材料;王师傅承诺3天内清理楼道,恢复通道畅通;社区则同步在各单元张贴“公共区域文明使用倡议书”,提醒更多居民规范使用公共空间。
“都怪我没考虑周全,一时糊涂差点伤了邻里感情,实在对不住!”王师傅主动向张阿姨道歉。张阿姨也笑着回应:“邻里之间哪有解不开的疙瘩,以后有事咱先商量,远亲不如近邻嘛。”
多方围坐“唠家常”
基层治理藏“烟火气”智慧
“以前邻里有矛盾,要么憋着生闷气,要么直接找社区‘告状’,现在有了议事长廊,大家坐一起把话说开,心结也解开了。”全程参与调解的楼长赵大爷感慨。
作为社区今年打造的“基层治理微阵地”,“白马河畔·议事廊”已成为居民家门口的“矛盾调解站”和“民意直通车”。小到宠物扰民、停车纠纷,大到电梯维修、绿化改造,只要居民有需求,社区就会牵头组织相关方“围炉夜话”。
这种“唠嗑式”治理模式,是白马河路社区探索“居民自治”理念的创新实践。“基层治理不能光靠‘行政命令’,更要激发居民的‘主人翁’意识。”孟路介绍,议事长廊建立了“收集议题-确定参会方-现场协商-跟踪落实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居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回应、有跟进、有解决。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起,推动解决电动车充电桩安装、老年食堂运营等民生问题8件,居民满意度达98%。
从“一件事”到“一类事”
居民自治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
“这次垃圾纠纷的解决,不仅化解了眼前的矛盾,更帮我们找到了治理‘公共区域乱象’的突破口。”社区工作人员小邓翻开《议事台账》,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协商的成果:针对楼道堆物问题,社区联合物业推出“周巡查+月评比”机制;针对宠物粪便清理,发起“文明养犬积分兑换”活动;针对高空抛物隐患,在小区楼栋安装“防高空抛物监控”,还组织居民共同签订“楼栋安全公约”,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。
“基层治理就像‘绣花’,既要针脚密,更要暖民心。”孟路说,社区将继续延伸议事长廊功能,围绕“一老一小”需求开展“邻里互助养老”“儿童议事会”等特色项目,让“有事好商量、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”成为社区常态。
近年来,西咸新区钓台街道聚焦优化治理体系、法治保障、共治合力、阵地建设、风险防范、精神文明、一村(社)一策“七个方面”,认真扎实开展全域基层治理工作,辖区邻里关系更趋和谐,民生难题解决效率显著提升,居民对社区生活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。
下一步,钓台街道将继续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推出更多暖心举措,深化邻里互助支持机制,把每一项服务都落到实处,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治理带来的便利与温暖。
发布于:陕西省广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